Skip to main content

滑动窗口技巧

·1939 words·10 mins
WFUing
Author
WFUing
A graduate who loves coding.
Table of Contents

滑动窗口技巧
#

滑动窗口算法的思路非常简单,就是维护一个窗口,不断滑动,然后更新答案。

该算法的大致逻辑如下:

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
while (right < s.size()) {
    // 增大窗口
    window.add(s[right]);
    right++;
    
    while (window needs shrink) {
        // 缩小窗口
        window.remove(s[left]);
        left++;
    }
}

这个算法技巧的时间复杂度是 O(N),比字符串暴力算法要高效得多。

其实困扰大家的,不是算法的思路,而是各种细节问题。比如说如何向窗口中添加新元素,如何缩小窗口,在窗口滑动的哪个阶段更新结果。即便你明白了这些细节,也容易出 bug,找 bug 还不知道怎么找,真的挺让人心烦的。

所以我写了一套滑动窗口算法的代码框架,并且给出了 debug 的输出,以后遇到相关的问题,就默写框架然后改三个地方就行

/* 滑动窗口算法框架 */
import java.util.HashMap;

public class Main {

    void slidingWindow(String s) {
        HashMap<Character, Integer> window = new HashMap<>();
        
        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        while (right < s.length()) {
            // c 是将移入窗口的字符
            char c = s.charAt(right);
            // 增大窗口
            right++;
    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    // 比如:window.put(c, window.getOrDefault(c, 0) + 1);
            ...

            /*** debug 输出的位置 ***/
            // 注意在最终的解法代码中不要 print
            // 因为 IO 操作很耗时,可能导致超时
            System.out.println("window: [" + left + ", " + right + ")");
            /********************/
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// 判断左侧窗口是否要收缩
            while (/* window needs shrink */) {
                // d 是将移出窗口的字符
                char d = s.charAt(left);
                // 缩小窗口
                left++;
        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        // 比如:window.put(d, window.get(d) - 1);
                ...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    
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        Main m = new Main();
        m.slidingWindow("your_test_string_here");
    }
}

其中两处 ... 表示的更新窗口数据的地方,到时候你直接往里面填就行了

而且,这两个 ... 处的操作分别是扩大和缩小窗口的更新操作,等会你会发现它们操作是完全对称的。

另外,虽然滑动窗口代码框架中有一个嵌套的 while 循环,但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依然是 O(N),其中 N 是输入字符串/数组的长度。

为什么呢?简单说,字符串/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只会进入窗口一次,然后被移出窗口一次,不会说有某些元素多次进入和离开窗口,所以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就和字符串/数组的长度成正比。

下面就直接上四道力扣原题来套这个框架,其中第一道题会详细说明其原理,后面四道就直接闭眼睛秒杀了。

简单介绍一下一些用到的数据结构:

unordered_map 就是哈希表(字典),相当于 Java 的 HashMap,它的一个方法 count(key) 相当于 Java 的 containsKey(key) 可以判断键 key 是否存在。

可以使用方括号访问键对应的值 map[key]。需要注意的是,如果该 key 不存在,C++ 会自动创建这个 key,并把 map[key] 赋值为 0。所以代码中多次出现的 map[key]++ 相当于 Java 的 map.put(key, map.getOrDefault(key, 0) + 1)

另外,Java 中的 Integer 和 String 这种包装类不能直接用 == 进行相等判断,而应该使用类的 equals 方法,这个语言特性坑了不少读者,在代码部分我会给出具体提示。

一、最小覆盖子串
#

先来看看力扣第 76 题「 最小覆盖子串」难度 Hard:

img

就是说要在 S(source) 中找到包含 T(target) 中全部字母的一个子串,且这个子串一定是所有可能子串中最短的。

如果我们使用暴力解法,代码大概是这样的:

for (int i = 0; i < s.size(); i++)
    for (int j = i + 1; j < s.size(); j++)
        if s[i:j] 包含 t 的所有字母:
            更新答案

思路很直接,但是显然,这个算法的复杂度肯定大于 O(N^2) 了,不好。

滑动窗口算法的思路是这样

  1. 我们在字符串 S 中使用双指针中的左右指针技巧,初始化 left = right = 0,把索引左闭右开区间 [left, right) 称为一个「窗口」。

PS:理论上你可以设计两端都开或者两端都闭的区间,但设计为左闭右开区间是最方便处理的。因为这样初始化 left = right = 0 时区间 [0, 0) 中没有元素,但只要让 right 向右移动(扩大)一位,区间 [0, 1) 就包含一个元素 0 了。如果你设置为两端都开的区间,那么让 right 向右移动一位后开区间 (0, 1) 仍然没有元素;如果你设置为两端都闭的区间,那么初始区间 [0, 0] 就包含了一个元素。这两种情况都会给边界处理带来不必要的麻烦。

  1. 我们先不断地增加 right 指针扩大窗口 [left, right),直到窗口中的字符串符合要求(包含了 T 中的所有字符)。
  2. 此时,我们停止增加 right,转而不断增加 left 指针缩小窗口 [left, right),直到窗口中的字符串不再符合要求(不包含 T 中的所有字符了)。同时,每次增加 left,我们都要更新一轮结果。
  3. 重复第 2 和第 3 步,直到 right 到达字符串 S 的尽头。

这个思路其实也不难,第 2 步相当于在寻找一个「可行解」,然后第 3 步在优化这个「可行解」,最终找到最优解,也就是最短的覆盖子串。左右指针轮流前进,窗口大小增增减减,窗口不断向右滑动,这就是「滑动窗口」这个名字的来历。

下面画图理解一下,needswindow 相当于计数器,分别记录 T 中字符出现次数和「窗口」中的相应字符的出现次数。

初始状态:

img

增加 right,直到窗口 [left, right) 包含了 T 中所有字符:

img

现在开始增加 left,缩小窗口 [left, right)

img

直到窗口中的字符串不再符合要求,left 不再继续移动:

img

之后重复上述过程,先移动 right,再移动 left…… 直到 right 指针到达字符串 S 的末端,算法结束。

如果你能够理解上述过程,恭喜,你已经完全掌握了滑动窗口算法思想。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滑动窗口代码框架怎么用

首先,初始化 windowneed 两个哈希表,记录窗口中的字符和需要凑齐的字符:

unordered_map<char, int> need, window;
for (char c : t) need[c]++;

然后,使用 leftright 变量初始化窗口的两端,不要忘了,区间 [left, right) 是左闭右开的,所以初始情况下窗口没有包含任何元素:

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int valid = 0; 
while (right < s.size()) {
    // 开始滑动
}

其中 valid 变量表示窗口中满足 need 条件的字符个数,如果 validneed.size 的大小相同,则说明窗口已满足条件,已经完全覆盖了串 T

现在开始套模板,只需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

  1. 什么时候应该移动 right 扩大窗口?窗口加入字符时,应该更新哪些数据?
  2. 什么时候窗口应该暂停扩大,开始移动 left 缩小窗口?从窗口移出字符时,应该更新哪些数据?
  3. 我们要的结果应该在扩大窗口时还是缩小窗口时进行更新?

如果一个字符进入窗口,应该增加 window 计数器;如果一个字符将移出窗口的时候,应该减少 window 计数器;当 valid 满足 need 时应该收缩窗口;应该在收缩窗口的时候更新最终结果。

下面是完整代码:

string minWindow(string s, string t) {
    unordered_map<char, int> need, window;
    for (char c : t) need[c]++;

    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    int valid = 0;
    // 记录最小覆盖子串的起始索引及长度
    int start = 0, len = INT_MAX;
    while (right < s.size()) {
        // c 是将移入窗口的字符
        char c = s[right];
        // 扩大窗口
        right++;
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if (need.count(c)) {
            window[c]++;
            if (window[c] == need[c])
                valid++;
        }

        // 判断左侧窗口是否要收缩
        while (valid == need.size()) {
            // 在这里更新最小覆盖子串
            if (right - left < len) {
                start = left;
                len = right - left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// d 是将移出窗口的字符
            char d = s[left];
            // 缩小窗口
            left++;
    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    if (need.count(d)) {
                if (window[d] == need[d])
                    valid--;
                window[d]--;
            }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}
    }
    // 返回最小覆盖子串
    return len == INT_MAX ? "" : s.substr(start, len);
}

PS:使用 Java 的读者要尤其警惕语言特性的陷阱。Java 的 Integer,String 等类型判定相等应该用 equals 方法而不能直接用等号 ==,这是 Java 包装类的一个隐晦细节。所以在缩小窗口更新数据的时候,不能直接改写为 window.get(d) == need.get(d),而要用 window.get(d).equals(need.get(d)),之后的题目代码同理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当我们发现某个字符在 window 的数量满足了 need 的需要,就要更新 valid,表示有一个字符已经满足要求。而且,你能发现,两次对窗口内数据的更新操作是完全对称的。

valid == need.size() 时,说明 T 中所有字符已经被覆盖,已经得到一个可行的覆盖子串,现在应该开始收缩窗口了,以便得到「最小覆盖子串」。

移动 left 收缩窗口时,窗口内的字符都是可行解,所以应该在收缩窗口的阶段进行最小覆盖子串的更新,以便从可行解中找到长度最短的最终结果。

至此,应该可以完全理解这套框架了,滑动窗口算法又不难,就是细节问题让人烦得很。以后遇到滑动窗口算法,你就按照这框架写代码,保准没有 bug,还省事儿

下面就直接利用这套框架秒杀几道题吧,你基本上一眼就能看出思路了。

二、字符串排列
#

这是力扣第 567 题「 字符串的排列」,难度中等:

img

注意哦,输入的 s1 是可以包含重复字符的,所以这个题难度不小。

这种题目,是明显的滑动窗口算法,相当给你一个 S 和一个 T,请问你 S 中是否存在一个子串,包含 T 中所有字符且不包含其他字符

首先,先复制粘贴之前的算法框架代码,然后明确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,即可写出这道题的答案:

// 判断 s 中是否存在 t 的排列
bool checkInclusion(string t, string s) {
    unordered_map<char, int> need, window;
    for (char c : t) need[c]++;

    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    int valid = 0;
    while (right < s.size()) {
        char c = s[right];
        right++;
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if (need.count(c)) {
            window[c]++;
            if (window[c] == need[c])
                valid++;
        }

        // 判断左侧窗口是否要收缩
        while (right - left >= t.size()) {
            // 在这里判断是否找到了合法的子串
            if (valid == need.size())
                return true;
            char d = s[left];
            left++;
    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    if (need.count(d)) {
                if (window[d] == need[d])
                    valid--;
                window[d]--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    // 未找到符合条件的子串
    return false;
}

对于这道题的解法代码,基本上和最小覆盖子串一模一样,只需要改变几个地方:

  1. 本题移动 left 缩小窗口的时机是窗口大小大于 t.size() 时,因为排列嘛,显然长度应该是一样的。
  2. 当发现 valid == need.size() 时,就说明窗口中就是一个合法的排列,所以立即返回 true

至于如何处理窗口的扩大和缩小,和最小覆盖子串完全相同。

PS:由于这道题中 [left, right) 其实维护的是一个定长的窗口,窗口大小为 t.size()。因为定长窗口每次向前滑动时只会移出一个字符,所以可以把内层的 while 改成 if,效果是一样的。

三、找所有字母异位词
#

这是力扣第 438 题「 找到字符串中所有字母异位词」,难度中等:

img

呵呵,这个所谓的字母异位词,不就是排列吗,搞个高端的说法就能糊弄人了吗?相当于,输入一个串 S,一个串 T,找到 S 中所有 T 的排列,返回它们的起始索引

直接默写一下框架,明确刚才讲的 4 个问题,即可秒杀这道题:

vector<int> findAnagrams(string s, string t) {
    unordered_map<char, int> need, window;
    for (char c : t) need[c]++;

    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    int valid = 0;
    vector<int> res; // 记录结果
    while (right < s.size()) {
        char c = s[right];
        right++;
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if (need.count(c)) {
            window[c]++;
            if (window[c] == need[c]) 
                valid++;
        }
        // 判断左侧窗口是否要收缩
        while (right - left >= t.size()) {
            // 当窗口符合条件时,把起始索引加入 res
            if (valid == need.size())
                res.push_back(left);
            char d = s[left];
            left++;
            // 进行窗口内数据的一系列更新
            if (need.count(d)) {
                if (window[d] == need[d])
                    valid--;
                window[d]--;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}
    return res;
}

跟寻找字符串的排列一样,只是找到一个合法异位词(排列)之后将起始索引加入 res 即可。

四、最长无重复子串
#

这是力扣第 3 题「 无重复字符的最长子串」,难度中等:

img

这个题终于有了点新意,不是一套框架就出答案,不过反而更简单了,稍微改一改框架就行了:

class Solution {
    public int lengthOfLongestSubstring(String s) {
        HashMap<Character, Integer> win = new HashMap<>();
        int left = 0, right = 0;
        int res = 0;
        while (right < s.length()) {
            char c = s.charAt(right);
            win.put(c, win.getOrDefault(c, 0) + 1);
            right++;
            while (win.get(c) > 1) {
                char d = s.charAt(left);
                left++;
                if(win.containsKey(d)) 
                    win.put(d, win.getOrDefault(d, 0) - 1);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
            res = Math.max(res, right - left);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 res;
    }
}

这就是变简单了,连 needvalid 都不需要,而且更新窗口内数据也只需要简单的更新计数器 window 即可。

window[c] 值大于 1 时,说明窗口中存在重复字符,不符合条件,就该移动 left 缩小窗口了嘛。

唯一需要注意的是,在哪里更新结果 res 呢?我们要的是最长无重复子串,哪一个阶段可以保证窗口中的字符串是没有重复的呢?

这里和之前不一样,要在收缩窗口完成后更新 res,因为窗口收缩的 while 条件是存在重复元素,换句话说收缩完成后一定保证窗口中没有重复嘛。

好了,滑动窗口算法模板就讲到这里,希望大家能理解其中的思想,记住算法模板并融会贯通。回顾一下,遇到子数组/子串相关的问题,你只要能回答出来以下几个问题,就能运用滑动窗口算法:

  1. 什么时候应该扩大窗口?
  2. 什么时候应该缩小窗口?
  3. 什么时候应该更新答案?

单调队列结构解决滑动窗口问题
#

单调队列就是一个「队列」,只是使用了一点巧妙的方法,使得队列中的元素全都是单调递增(或递减)的。

为啥要发明「单调队列」这种结构呢,主要是为了解决下面这个场景:

给你一个数组 window,已知其最值为 A,如果给 window 中添加一个数 B,那么比较一下 AB 就可以立即算出新的最值;但如果要从 window 数组中减少一个数,就不能直接得到最值了,因为如果减少的这个数恰好是 A,就需要遍历 window 中的所有元素重新寻找新的最值

这个场景很常见,但不用单调队列似乎也可以,比如优先级队列也是一种特殊的队列,专门用来动态寻找最值的,我创建一个大(小)顶堆,不就可以很快拿到最大(小)值了吗?

如果单纯地维护最值的话,优先级队列很专业,队头元素就是最值。但优先级队列无法满足标准队列结构「先进先出」的时间顺序,因为优先级队列底层利用二叉堆对元素进行动态排序,元素的出队顺序是元素的大小顺序,和入队的先后顺序完全没有关系。

所以,现在需要一种新的队列结构,既能够维护队列元素「先进先出」的时间顺序,又能够正确维护队列中所有元素的最值,这就是「单调队列」结构。

「单调队列」这个数据结构主要用来辅助解决滑动窗口相关的问题,滑动窗口算法可以作为双指针技巧的一部分,但有些稍微复杂的滑动窗口问题不能只靠两个指针来解决,需要上更先进的数据结构。比如说,判断一个窗口中最值的问题,你就无法单凭移出窗口的那个元素更新窗口的最值,除非重新遍历所有元素,但这样的话时间复杂度就上来了,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。

我们来看看力扣第 239 题「 滑动窗口最大值」,就是一道标准的滑动窗口问题:

给你输入一个数组 nums 和一个正整数 k,有一个大小为 k 的窗口在 nums 上从左至右滑动,请你输出每次窗口中 k 个元素的最大值。

函数签名如下:

int[] maxSlidingWindow(int[] nums, int k);

比如说力扣给出的一个示例:

img

接下来,我们就借助单调队列结构,用 O(1) 时间算出每个滑动窗口中的最大值,使得整个算法在线性时间完成。

一、搭建解题框架
#

在介绍「单调队列」这种数据结构的 API 之前,先来看看一个普通的队列的标准 API:

class Queue {
    // enqueue 操作,在队尾加入元素 n
    void push(int n);
    // dequeue 操作,删除队头元素
    void pop();
}

我们要实现的「单调队列」的 API 也差不多:

class MonotonicQueue {
    // 在队尾添加元素 n
    void push(int n);
    // 返回当前队列中的最大值
    int max();
    // 队头元素如果是 n,删除它
    void pop(int n);
}

当然,这几个 API 的实现方法肯定跟一般的 Queue 不一样,不过我们暂且不管,而且认为这几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都是 O(1),先把这道「滑动窗口」问题的解答框架搭出来:

int[] maxSlidingWindow(int[] nums, int k) {
    MonotonicQueue window = new MonotonicQueue();
    List<Integer> res = new ArrayList<>();
    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length; i++) {
        if (i < k - 1) {
            //先把窗口的前 k - 1 填满
            window.push(nums[i]);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// 窗口开始向前滑动
            // 移入新元素
            window.push(nums[i]);
            // 将当前窗口中的最大元素记入结果
            res.add(window.max());
            // 移出最后的元素
            window.pop(nums[i - k + 1]);
        }
    }
    // 将 List 类型转化成 int[] 数组作为返回值
    int[] arr = new int[res.size()];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res.size(); i++) {
        arr[i] = res.get(i);
    }
    return arr;
}
img

这个思路很简单,能理解吧?下面我们开始重头戏,单调队列的实现。

二、实现单调队列数据结构
#

观察滑动窗口的过程就能发现,实现「单调队列」必须使用一种数据结构支持在头部和尾部进行插入和删除,很明显双链表是满足这个条件的。

「单调队列」的核心思路和「单调栈」类似,push 方法依然在队尾添加元素,但是要把前面比自己小的元素都删掉:

class MonotonicQueue {
// 双链表,支持头部和尾部增删元素
// 维护其中的元素自尾部到头部单调递增
private LinkedList<Integer> maxq = new LinkedList<>();

// 在尾部添加一个元素 n,维护 maxq 的单调性质
public void push(int n) {
    // 将前面小于自己的元素都删除
    while (!maxq.isEmpty() && maxq.getLast() < n) {
        maxq.pollLast();
    }
    maxq.addLast(n);
}

你可以想象,加入数字的大小代表人的体重,把前面体重不足的都压扁了,直到遇到更大的量级才停住。

img

如果每个元素被加入时都这样操作,最终单调队列中的元素大小就会保持一个单调递减的顺序,因此我们的 max 方法可以可以这样写:

public int max() {
    // 队头的元素肯定是最大的
    return maxq.getFirst();
}

pop 方法在队头删除元素 n,也很好写:

public void pop(int n) {
    if (n == maxq.getFirst()) {
        maxq.pollFirst();
    }
}

之所以要判断 data.getFirst() == n,是因为我们想删除的队头元素 n 可能已经被「压扁」了,可能已经不存在了,所以这时候就不用删除了:

img

至此,单调队列设计完毕,看下完整的解题代码:

/* 单调队列的实现 */
class MonotonicQueue {
    LinkedList<Integer> maxq = new LinkedList<>();
    public void push(int n) {
        // 将小于 n 的元素全部删除
        while (!maxq.isEmpty() && maxq.getLast() < n) {
            maxq.pollLast();
        }
        // 然后将 n 加入尾部
        maxq.addLast(n);
    }
    
    public int max() {
        return maxq.getFirst();
    }
    
    public void pop(int n) {
        if (n == maxq.getFirst()) {
            maxq.pollFirst();
        }
    }
}

/* 解题函数的实现 */
int[] maxSlidingWindow(int[] nums, int k) {
    MonotonicQueue window = new MonotonicQueue();
    List<Integer> res = new ArrayList<>();
    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nums.length; i++) {
        if (i < k - 1) {
            //先填满窗口的前 k - 1
            window.push(nums[i]);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// 窗口向前滑动,加入新数字
            window.push(nums[i]);
            // 记录当前窗口的最大值
            res.add(window.max());
            // 移出旧数字
            window.pop(nums[i - k + 1]);
        }
    }
    // 需要转成 int[] 数组再返回
    int[] arr = new int[res.size()];
    for (int i = 0; i < res.size(); i++) {
        arr[i] = res.get(i);
    }
    return arr;
}

有一点细节问题不要忽略,在实现 MonotonicQueue 时,我们使用了 Java 的 LinkedList,因为链表结构支持在头部和尾部快速增删元素;而在解法代码中的 res 则使用的 ArrayList 结构,因为后续会按照索引取元素,所以数组结构更合适。

关于单调队列 API 的时间复杂度,读者可能有疑惑:push 操作中含有 while 循环,时间复杂度应该不是 O(1) 呀,那么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应该不是线性时间吧?

这里就用到了 算法时空复杂度分析使用手册 中讲到的摊还分析:

单独看 push 操作的复杂度确实不是 O(1),但是算法整体的复杂度依然是 O(N) 线性时间。要这样想,nums 中的每个元素最多被 pushpop 一次,没有任何多余操作,所以整体的复杂度还是 O(N)。空间复杂度就很简单了,就是窗口的大小 O(k)

三、拓展延伸
#

最后,我提出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:

  1. 本文给出的 MonotonicQueue 类只实现了 max 方法,你是否能够再额外添加一个 min 方法,在 O(1) 的时间返回队列中所有元素的最小值?
  2. 本文给出的 MonotonicQueue 类的 pop 方法还需要接收一个参数,这显然有悖于标准队列的做法,请你修复这个缺陷。
  3. 请你实现 MonotonicQueue 类的 size 方法,返回单调队列中元素的个数(注意,由于每次 push 方法都可能从底层的 q 列表中删除元素,所以 q 中的元素个数并不是单调队列的元素个数)。

也就是说,你是否能够实现单调队列的通用实现:

/* 单调队列的通用实现,可以高效维护最大值和最小值 */
class MonotonicQueue<E extends Comparable<E>> {

    // 标准队列 API,向队尾加入元素
    public void push(E elem);

    // 标准队列 API,从队头弹出元素,符合先进先出的顺序
    public E pop();

    // 标准队列 API,返回队列中的元素个数
    public int size();

    // 单调队列特有 API,O(1) 时间计算队列中元素的最大值
    public E max();

    // 单调队列特有 API,O(1) 时间计算队列中元素的最小值
    public E min();
}

Java LinkedList详解
#

LinkedList 是 List 接口的实现类,这意味着它可以根据索引来随机访问集合中的元素。除此之外,LinkedList 还实现了 Deque 接口,所以可以被当成“双端队列”来使用,还可以被当成 来使用。

LinkedList 不是线程安全的,如果想使用线程安全的 LinkedList,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实现:

img

img

img

1. 构造器
#

  • LinkedList(): 空参构造器,创建一个空的列表
  • LinkedList(Collection<? extends E> c):构造一个包含指定Collection中元素的列表,列表中元素的顺序跟Collection的迭代器返回元素的顺序一样。

2. 常用方法
#

LinkedList里的方法挺多的,有些方法虽然名字不一样,但其实作用完全一样。这里仅挑几个有代表性的方法,并且按照使用场景归类。

2.1 作为List集合
#

  • boolean add(E e):将指定的元素追加到列表的结尾;
  • void add(int index, E element):向列表的指定位置插入一个元素。将当前位于该位置的元素(如果有的话)和它的后续元素向右移动,并且将这些向右移动的元素的索引+1;
  • E get(int index):返回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;
  • E set(int index, E element):替换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,返回被替换的元素;
  • E remove(int index):移除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,将该位置元素的后续元素整体向左移动,并将这些元素的索引-1,最后返回被移除的元素;
  • int size():返回列表中元素的个数。

2.2 作为队列
#

  • boolean offer(E e):将指定元素添加到队列尾部;
  • boolean offerLast(E e):同上;
  • boolean offerFirst(E e):将指定元素添加到队列头部;
  • E peek():获取但不删除队列中第一个元素;
  • E peekFirst():同上;
  • E peekLast():获取但不删除队列最后一个元素;
  • E poll():获取并删除队列中第一个元素;
  • E pollFirst():同上;
  • E pollLast():获取并删除队列最后一个元素。

2.3 作为栈
#

  • push(E e):将一个元素压入栈顶,也就是向列表头部插入一个元素;
  • E pop():弹出栈顶元素,即移除列表第一个元素。

3. 源码解析
#

核心的就是操作链表的方法,对外提供的一些 public 方法其实最终调用的都是这些操作链表的方法。

/**
 *用于记录链表的大小
 */
transient int size = 0;
/**
 * 链表第一个节点的引用
 */
transient Node<E> first;
/**
 * 链表最后一个节点的引用
 */
transient Node<E> last;
/**
 * 私有的静态内部类,用于描述双向链表的节点
 */
private static class Node<E> {
    E item; // 节点的值,也就是List中的元素
    Node<E> next; // 直接前驱节点
    Node<E> prev; // 直接后继节点

    Node(Node<E> prev, E element, Node<E> next) {
        this.item = element;
        this.next = next;
        this.prev = prev;
    }
}
/**
 * 向指定索引处插入元素
 */
 public void add(int index, E element) {
     // 检查index是否合法,index >= 0 && index <= size
     checkPositionIndex(index);
     if (index == size)
         linkLast(element); // 追加到链表尾部
     else
         linkBefore(element, node(index)); 
 }
 /**
 * 将元素添加到链表尾部。
 */
void linkLast(E e) {
    final Node<E> l = last; // 记录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
    // 创建新节点,设置其前驱节点为l,值为e,后继节点为null
    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l, e, null); 
    last = newNode; // last指向新创建的这个节点
    /*如果l指向的是null(注意,此时l和last指向的已经不是同一个对象了),
      说明newNode既是第一个节点,又是最后一个节点,也就是说newNode是链表中唯一的一个节点*/
    if (l == null) 
        first = newNode;
    else
        l.next = newNode; // l的后继节点设置为newNode
    size++;
    modCount++;
}
 /**
  * 返回指定索引处的节点
  */
 Node<E> node(int index) {
     // assert isElementIndex(index);
	 // 可以看出这里是通过遍历的方式查找index处的节点。
	 // 为了减少遍历的节点个数,提高查找效率,这里判断了index是在链表的前半段还是后半段,
	 // 从而实现从半个链表中查找index处的节点
     if (index < (size >> 1)) {
         Node<E> x = first;
         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; i++)
             x = x.next;
         return x;
     } else {
         Node<E> x = last;
         for (int i = size - 1; i > index; i--)
             x = x.prev;
         return x;
     }
 }
 /**
  * 将元素包装成链表节点插入到指定节点的前面
  */
 void linkBefore(E e, Node<E> succ) {
     // assert succ != null;
     final Node<E> pred = succ.prev; // 记录succ的前驱节点
     final Node<E> newNode = new Node<>(pred, e, succ); // 创建新节点newNode,值为e
     succ.prev = newNode; // 将succ的前驱节点设置为newNode
     if (pred == null) // 此时链表的第一个节点是newNode
         first = newNode;
     else
         pred.next = newNode;
     size++;
     modCount++;
 }
 /**
  * 获取指定索引处的元素
  */
 public E get(int index) {
     // 索引合法性检查。index >= 0 && index < size
     checkElementIndex(index);
     return node(index).item; // 通过遍历查找节点并获取元素
 }
 /**
  * 替换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,返回被替换的元素。
  * 核心代码依旧是通过遍历查找节点
  */
 public E set(int index, E element) {
     checkElementIndex(index);
     Node<E> x = node(index);
     E oldVal = x.item;
     x.item = element;
     return oldVal;
 }
 /**
  * 移除列表中指定位置的元素
  */
 public E remove(int index) {
     checkElementIndex(index);
     // 先遍历查找index处的节点,再调用unlink方法
     return unlink(node(index));
 }
 /**
  * 从链表中删除一个节点
  */
 E unlink(Node<E> x) {
     // assert x != null;
     final E element = x.item; // 记录被删除节点的元素
     final Node<E> next = x.next; // 记录被删除节点的后继节点
     final Node<E> prev = x.prev; // 记录被删除节点的前驱节点

     if (prev == null) { // 被删除节点的前驱节点为null,说明被删除节点是链表的第一个节点
         first = next; // 此时链表的第一个节点是被删除节点的后继节点
     } else {
         prev.next = next; 
         x.prev = null; 
     }

     if (next == null) { // 被删除节点的后继节点为null,说明被删除节点是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
         last = prev; // 此时链表的最后一个节点是被删除节点的前驱节点
     } else {
         next.prev = prev;
         x.next = null;
     }

     x.item = null; // 彻底释放被删除节点
     size--; // 表长减一
     modCount++;
     return element;
 }